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吴晓波: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不知如何评价中国

※发布时间:2018-5-12 20:43: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原标题:吴晓波: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不知如何评价中国 复杂的商业世界,听吴晓波就够了 点击上图▲成为会员

  我们的国家就是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每一代人离去之时,均心怀不甘和不舍,而下一代人则感念前辈却又注定反叛,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掌控和行程。

  在2017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筑。

  这是一个以营业收入为指标的榜单,排名前三十的企业中,来自民营资本集团的只有华为控股和争议的安邦保险。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十年来,国有企业的强势和控制力并未削弱。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市值来比较的话,你会看见另外一个线年,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公司分别是: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微软、中国工商银行、花旗集团、AT&T、皇家荷兰壳牌、美国银行、中石油和中国移动。而十年后的2017年,榜单赫然已面目全非,十家公司分别是:苹果、谷歌母公司、微软、Facebook、亚马逊、伯克希尔哈撒韦、腾讯、美国强生、埃克森美孚和阿里巴巴。

  在十年前,如果讲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们是电力、银行、能源、通信运营商等等,基本完全被国有资本集团所控制。可是在2018年,你必须要提及社交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移动支付平台、新物流平台及新平台,而它们的控制人几乎全数为民营资本集团。在决定未来十年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中,人工智能、生物基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民营企业的领跑现象似乎也难以更改。

  这种因技术破壁而带来的资本竞合格局,不得不让人开始重新思考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功能及存在方式。而这个课题,其实正是1978年的启兆点。

  如同大江之浩荡东流,其间曲折百回,冲决无碍,惊涛与礁石搏斗,旧水与新流争势,时而江平潮阔,时而床高岸底,但是,趋势之顽强,目的之确然,却非任何人可以抵挡。

  大破必能带来大立,对既有秩序的本身具有天然的性,甚至“时间就是”、“所有的都是从违法开始的”。然而,时至今日,“假想敌”变得越来越模糊,全民共识近乎,的成本越来越高、代价越来越大,甚而成为了一个需要被重新界定的名词。

  数十年前,市场、产业创新可以采用“进口替代”和跟进战略,我们以“市场换技术”,“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成本和规模优势实现弯道超越。然而,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成为全球同行业中的规模冠军,他们的前面不再有领跑者,创新的叵测与压力成为新的挑战。

  数十年前,全世界都乐于看到中国的崛起,界银行的名单上,它是一个亟待被援助的落后国家,在欧美企业家的认知中,它是一个商品倾销和技术输出的二线伙伴,甚至在某些意识形态者眼中,它是下一场“颜色”的发生地。然而,时至今日,中国成为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至少有127个国家视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资本的购买能力引起了国家的,并予以政策性的遏制,而中国的制度特征也时时引发意味深长的猜想。

  于是,当进入下半场之后,中国的认知亟待刷新,世界与中国的互相了解和彼此心态,也面临新的的调整。这不是一个轻易会达成的过程。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巨人》一书中,如此评论美国:“我认为世界需要一个富有成效的帝国,而美国就是这个工作的最佳候选人。美国完全由理由扮演帝国的角色。”而当中国在经济的意义上崛起为一个足以与美国抗衡的“帝国”的时候,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还没有找到适当的评价用词。“中国是一只沉睡中的东方雄狮,最好它永远不要醒来。”一百多年前,拿破仑曾用小心翼翼的口吻如此说道。今天,当这只东方雄狮真的苏醒过来的时候,它的每一次啸叫和迈出的每一个步伐,都让全世界屏气注目,各自揣度。1978年,开泰;

  此时此刻,中国以新兴大国的姿态站立在历史的临界线上。回望来途,自可以在百感交集中对酒当歌,慨当以慷。瞭望未来,洪波涌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回望整整一百年的中国现代化,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1918年1月,《新青年》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由此掀起了白话文运动的热潮,在这一年的上,可以读到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名字,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以激扬的文字指点江山。正是在他们的呐喊下,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

  可是,在而后的岁月中,中国往何处去,“娜拉为什么要出走”,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那些《新青年》上的年轻人们分道扬镳,有些成为彼此终生的敌人。

  从1918年到2018年,我们的国家就是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途经无数险滩、渡口,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随行到终点,每一代人离去之时,均心怀不甘和不舍,而下一代人则感念前辈却又注定反叛,总是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掌控和行程。

  一百年后的今天,《新青年》上激辩过的议题,有些已成历史公案,有些仍然鲜活地存在着。一个最大的进步是,当年的救亡焦虑不再困扰当代人,而大国的和平崛起则成为新的主题。在今天,所有的人,都在预测国家的未来。有一些事情的发生是大概率事件。

  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最慢到2025年会超过美国。若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25年中国经济的规模可能是美国的1.5倍或者是更高。”

  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尾声,届时有94亿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由此将可能出现六到十个3000万人口级的巨型城市群。在那一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超过30%。而步入中老年的60、70后一代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净值群体,养老产业替代房地产成为第一大消费产业。

  也是在未来的这十来年里,“第四次浪潮”所形成的科技进步将既有的产业秩序,甚至挑战人类的伦理。

  随着奇点时刻的临近,机器人智力逼近人脑;生物将可能让人类寿命达到100岁;中心化的互联网消失,联网时代到来;新能源,将宣告石油时代的正式终结。没有人知道,今天出现在全球市值前十大名单上的公司,在十年后还会幸存几家。

  在科技进步的意义上,“四十不惑”的中国,正处在大的前夜。而技术的非线性突变又会对中国社会造成哪些制度性的“破壁”,更是让人难以预测。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也有人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我们更应该相信科学史家伯纳德科恩的说法是对的,他说,“对那些与事先设计的模式不相吻合的事实,要予以特殊的注意。”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