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在长汀县童坊镇富源玫瑰茄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高山蔬菜,贫困户童三婷正在摘菜。她告诉记者,在合作社务工,月薪约2400元;两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还可以收一点租金。
2016年12月,长汀县入选全国第二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和职业能力建设股负责人沈元兴介绍,近年来,长汀以“332”产业(稀土、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等3个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医疗器械、电子商务等3个重点产业,新能源、健康养老等2个新兴产业)为依托,结合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目前落户该县工业园区的“332”企业中,属本地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的超过一半。
在富源合作社的姜黄,杨瑛介绍了他的创业史:“我退伍后到深圳、天津、青岛、、昆明等地闯荡。2009年回家乡创业。2010年牵头成立了这家合作社,种植玫瑰茄、姜黄、水栀子等药材和高山蔬菜。现在种植扩大到9000多亩,辐射到周边的连城、泉州、江西兴国等地。合作社308人,带动农户2347户,安排当地农民就业500多人。合作社注册的龟岭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
他说,做现代农业要不断创新,不然就打不开市场。目前,玫瑰茄酵素制作方法等3项发明专利申请已通过初步审查,合作社开发的果醋、果酱等一系列新产品正在小范围试用。
沈元兴介绍,长汀将返乡创业工程与精准扶贫紧密对接,出台一系列向返乡人员倾斜的政策措施,如将他们优先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杨瑛就被列为培育对象,县里推荐他到福建农林大学学习,获得大专学历;他还入选“县优秀人才”,获得3万元励。鼓励和引导返乡人员参与贫困地区村道硬化、饮水设施建设、易地搬迁等基础设施建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设施农业、规模种养业、休闲农业等。比如杨瑛的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不但成为县里的产业带动脱贫示范社,还成为市、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实训,被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全县计划今年年底前培育30个以上农村创业大本营。
走进得力机电公司冷作生产车间,只见操作员小肖正在激光切割机前操作。他熟练地敲击键盘,观察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一串串数字。他说,这台切割机2015年引进,可以自动上下料,一次切割成型36片锯片,不但比原来的机械操作工效提高36倍,而且精度更高、切得更美观。
很难想象,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由当地返乡创业的5位农民兄弟开创的。公司总经理周富涛告诉记者,他2006年到贵州打工,2008年回乡创业,2010年成立得力机电公司。经过多年奋斗,现在,公司集木工机械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为一体,参与制定全国4项木工机床行业标准,获得专利20多项,发明的机械已发展到第八代,占有国内多片锯市场三分之二份额。
“得力公司取得今天的发展,给了很大支持。我们正在建设的得力工业园区,占地65亩,总投资3亿元,3座厂房主体已通过竣工验收。在地皮紧张的情况下,支持我们建园区,还支持了500万元过桥资金,帮助我们技术升级。”周富涛说。
沈元兴说,在腾飞开发区实施“腾笼换鸟”计划,利用闲置厂房、旧仓库建设孵化、文化创意园、农民创业园,吸引有技术、有资本的返乡人员进驻园区创业。组建创业专家指导团,对创业者提供“一对一”方式指导。设立创业专项扶持资金,给予创业主体补助或贷款贴息。这样的支持取得较好成效,像得力公司就带动了长汀木工机械行业的持续转型升级。
河田镇露湖村项公亭千亩板栗示范建于1999年。这里曾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经过当地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现已变成郁郁葱葱的“花果山”。
走进果园,只见返乡创业大学生俞永祥正和母亲赖金养一起熟练地剪枝。俞永祥介绍,这片果园约512亩,是1999年他父母承包的。他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厦门做汽车销售,2012年回乡帮助父母打理。他发挥自己年轻、头脑灵活、熟悉网络等优势,采用电商发展模式,引进现代化加工机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将板栗建成集果园种养、电商服务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式综合服务中心,去年产值约230万元。
记者看到,板栗树上套种着铁皮石斛,树下种植黄花菜、黄栀子、百香果等经济作物,还散养着河田鸡。小俞说,鸡有300多头,果园养鸡好处多:鸡能除草和灭虫,鸡粪又提高土壤肥力,果园能为鸡提供杂草、昆虫等食物,促进鸡的生长。另外,百香果等经济作物和板栗树一起,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板栗壳发酵后,每年还能为树下套种的经济作物提供近5吨有机肥。“我们的果园,要努力从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绿色、循环的现代农业转变。”
俞永祥说,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了不少支持,比如他去银行贷款,可以享受贴息。有关部门还对果园进行土壤改良、道硬化,新建了清水池、节水喷灌设施等。
沈元兴说,部门将加强服务,形成有利于返乡创业的体制机制和良好。力争全县每年新增返乡创业人数3000人以上,辐射带动1.5万人以上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到2019年实现9000人以上返乡创业,实现5万人左右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记者 黄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