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宏观经济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讨论宏观经济最主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风险在哪里?搞不清楚风险就不可能防风险,尤其现在中国经济体量非常大,一旦爆发一种风险,经济就会倒退五年甚至十年。中国经济还要增长、还要发展,另外一个关注的问题就是增长点在哪里?宏观来看,决策层最关注的就是这两个问题。
过去较长时期内,我们都认为我们的风险主要在增长方面,所以长期把稳增长、保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但是2016年后半年开始,越来越多感风险存在于金融方面。十九大的时候,基本形成共识,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的风险主要来自于金融,所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绝不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决策。
首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提法就是要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目前的基本目标。过去十几年来我们基本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已增长到了167万亿,2002年货币供应量只有11万亿。如果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自己会自己的风险,所以一定要把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去年开始就调整,现在货币政策在逐渐转向稳健、中性。货币供应量4月底只有8.2%,过去一直在两位数,现在降到一位数,货币政策趋势在转型。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宽松,一转向稳健就等于收紧,所以会出现资金荒。
4月份召开了局会议,有个公告,有人在理解公告的时候认为又要转向宽松,其实是误读。如果这次中国再松动,等于继续把原来的泡沫吹大,货币政策仍然中性、稳健。
我看有的企业还是比较聪明,知道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再恢复,所以进行调整,开始大量变现自己的资产。真正防风险就必须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家要从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出发思考问题,过去那种高负债、高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能维系了。
最近报道刘鹤先生在全国政协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讲话很对,做生意是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有风险的,干坏事要付成本,意思是货币政策不可能松动。
另外一个政策,就是宏观审慎政策。这个政策和一个学者有关,经济学界有一个非常知名但主流的经济学家,叫明斯基,这个人在很知名,但主流,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赞同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他受马克思影响很大。他在1985年曾经写过一本书《稳住不稳定的经济》,这本书是后来人们讲的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基础,但这本书当时出版以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他在2008年准确的预计到了美国的金融危机,他是一个非常准确预知到美国金融危机的人,他讲美国金融危机的最基本方法来自于这本书,所以这本书一下子就炒热了。
宏观审慎政策强调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叫顺周期理论,什么叫顺周期理论?就是当经济发展顺周期的时候,非常顺利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忽视风险,盲目扩张,最后导致杠杆率非常高,到了一定时候就会金融风险,所以它强调顺周期必须去杠杆,逆周期才加杠杆。中国人对这个很关注,因为我们顺周期40年了,40年,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没有风险意识,经常扩张,盲目加杠杆,结果导致杠杆率太高了,我们的杠杆率是P总量的250%,现在整个社会负债。去年我们的P总量82万亿,杠杆率远远超过红色警戒线,如果中国的杠杆率不加以收缩的线%的时候就必然会爆发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所以中国现在必须去杠杆,去杠杆这个抉择绝不会。
宏观审慎的第二个要点,防止市场得传染病。因为市场一旦得传染病就会金融风险,一个市场出了问题不传染给别人不会金融风险,一旦传染给别人就会金融风险,所以宏观审慎政策的要点就是防止市场得传染病,要在市场之间打隔断,这个市场生病了不能传染给另外一个市场。
举个例子,如果突然房价暴跌,没有隔断的话,就会传染给银行、实体经济,传染给所有人,金融风险就会爆发,如果有隔断的话,不能传染就不会演变成金融风险,所以我们现在要打隔断。打隔断的有效办法就是调整房产抵押和土地抵押政策,住房抵押今年原则上银行不接受住房抵押,你想靠房子抵押贷款几乎难上加难。现在原则上土地抵押也很难,因为凡是用债权方式买的地都没有抵押资格,土地抵押只能使用资本金买的土地才能抵押,所以土地抵押今年有许多新。
所以宏观审慎政策不是口号,是制定一系列法律和,贯彻这个政策,这就是宏观审慎政策的两个主要要点,一个是顺周期时候必须去杠杆,第二个是防止市场传染病。
防范风险的第二个政策,就是控制债务,因为许多金融风险的爆发都是债务引起的,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引起的。
债务分三种,一是个人债务。去年十九大期间,当时央行行长周小川有一个报告,提出防止个人负债率过速上涨问题。2015年年底个人负债率是P的30%,2016年年底个人负债率占P45%,一年上涨了15个百分点,估计现在个人负债率差不多接近D总量的60%,而且许多城市的房贷数量早已超过这个地方的储蓄数量。所以今年中央提出,要约束个人负债率快速上涨问题,控制个人负债率,个人负债率不能过速上涨。个人负债率上涨首先是房贷过高,所以要控制房贷,今年最主要的对策是控制房贷,尤其是城市房贷的数量超过当地储蓄数量总值的,要更加收缩。
第二种债务,企务。现在我们企业负债是P总量的160%,远远超超过红色警戒线,我们发现,主要是国有企业负债率太高,控制债务的主要方向是国有企业。最近三件事反映出决策层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的决心。
第一件事,联通混改。联通混改首要的成绩是把联通负债率降下来,国家用控股权的办法降低负债率,可见决心之大。
第二件事情就是东北特钢。东北特钢破产重组完成,中国第一次打破了国有企业负债率刚性兑付的原则,就是告诉社会,国有企业借钱也有可能还不回来,国家已经放弃国有企业刚性兑付。
第三件事是国家最近决定高铁拿出来搞债转股。京沪高铁已经开始赚钱,准备拿出来搞债转股,用优质资产把负债率降下来。这三件事充分反应了决策层的决心。
第三种债务,债务。现在看来中央负债率不高,因为中国一直一个原则,每年赤字的数量都没有超过当年P总量的3%,只要这个原则一般负债率不会高,主要是地方负债率太高。
而地方从账面看好像不高,但实际很高,主要因为潜在债务太高。过去地方搞潜在债务的时候,就是搞个融资平台,国有企业融资平台,把土地放在里面,把高收入也放在里面,然后融资,实际上这个融资被使用了。
2015年了,这个事做不成了,所以从2016年开始,地方又开辟了两个增加潜在债务的径,一个就是PPP项目,PPP项目是、企业借贷,表现为企业负债,实际是债务。最近我查了一下资料,3P项目做到了4.7万亿,2008年才是4万亿。
另外,就是搞产业引导基金,地方搞产业基金希望扶持一些产业发展,但是必须拿的钱搞,结果没有钱就用银行的钱搞,他来企业减债,如果那个产业出问题,最后就会转变为债务,也是地方的潜在债务。我查了一下,这项潜在债务达到了1.4万亿。
这两项财政债务加起来突破6万亿,太大了,如果继续放大将会出大问题,所以中央提出严格控制地方财政债务上涨。
第政策,治理金融乱象。如果不治理金融乱象,一定会金融风险,所以治理金融乱象,是今年的重点。
金融乱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技术引起的,一些新技术进入金融领域产生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到底是方向还是乱象,一下子搞不清楚,得看一看。现在来看有两种新技术进入金融产生乱象,一类是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进入后产生了所谓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发挥信息对称,一个是撮合功能,但后来很多互联网公司自己干金融的事,自己搞融资、投资,干的是金融的事,但是没有牌照,而且不受监管,出来大量的乱象。所以今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全面清理互联网公司,6月底事前,凡是搞金融的必须持牌经营,而且必须监管。
第二种新技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进入金融后产生了数字货币,产生了比特币,产生了几个ICO公司,IPO讲的是股票,ICO是数字货币,所以中国大量出现了所谓的数字货币和所谓的ICO公司,这种状况到底是方向还是乱象?得先看一下。
区块链进入金融之后改变的到底是不是金融本质,我们没搞清楚,如果区块链技术改变了金融本质另当别论,如果这个区块链没有改变金融本质,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收益分析,这个本质如果没有改变的话,就产生一个原则,用别人钱都得被监管,你没有被监管说明你有问题。
最近又有人开始忽悠,中国央行成立货币研究所,中国提出来要搞国家货币,国家货币是国家发的货币,和比特币不是一回事,千万不要搞混了。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不是一回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计算机技术概念,这个技术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在没有中心条件下怎么达到一种执行?现在炒的很厉害,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懂这个技术。
所以这一次治理金融乱象,首要就是新技术乱象,主要涉及两个技术,一个是互联网技术,一个是区块链技术,这两种技术经营之后产生的许多现象,究竟是乱象还是方向,一下子搞不清楚,得看一看,现在看来有几个是乱象,所以今年要对这些问题从法律上做一个清晰说明,不然的话,就会非常大的混乱,金融风险。
金融乱象的第二部分是引起的乱象,方向是对的,但是配套措施没跟上,准入条件没有搞好,所以出现了乱象。比如前几年搞的,应该常正确的,但是配套措施没跟上,出现了乱象。前些年中有一个重要推动的办法,放开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开基金、保险公司,方向是对的,但是配套措施没跟上来,因为各类融资公司连准入条件都没有,谁都能办投资公司。
是2013年放开各类投资公司,2015年后半年我做了一件事,调研放开投资公司对我们整个经济的影响,跑了70多家投资公司,跑完第一个感觉,害怕,要出大事。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不能维系,为什么?因为他们对投资的承诺都是20%、30%的回报,这就要要搞到40%、50%才行,现在干什么事情这么大的回报率?
总体来讲,目前我们防范金融风险最主要的对策是这,一是控制好两个政策,二是控制债务,三是治理金融乱象。如果真这样干的话,估计金融风险在中国可能不会爆发,有人估计中国在2018、2019、2020三年可能会爆发金融风险,我估计这个预判可能落空了,因为中国一旦问题清楚之后,全面启动的话还是有很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恰恰说明金融风险在中国可能不会爆发。
谈这个问题不得不从中美贸易战谈起,中美贸易战最近有所缓和,中国不想打,美国要打,美国打的原因就是美国贸易逆差太大,中国顺差太大,我们给美国出口产量总量5000多亿美金,美国逆差4000亿美金左右,他认为这样一个状态损害了美国利益,所以要跟我们打贸易战。中国一再跟他解释,你们出口太少不是我们的原因,我们要多了你不卖给我们,只卖农产品或汽车、飞机,高新产品都不卖给我,一旦好东西给我们的话,很快就贸易顺差了,所以一再讲要双方调整,而不是打贸易战。但是美国非打不可,所以中国只好应战,奉陪到底。
贸易战是双输,不会有赢家,既然是双输为什么还要打?因为中国打贸易战的最终目的不简单是因为贸易出口的顺差、逆差问题,是要维持一个重要方向,全球化。中国下一步只有在全球化中才能获得发展,中国必须全球化的方向。
当然,美国已经体会到双输的压力了,特朗普突然刘鹤同志,了信号,一定要处理好中美贸易问题。而中国一再强调,我们打贸易战不简单是因为中国的利益,是要全球化方向。
学术界现在把全球化分为三次,第一次全球化是1750—1950年,这次全球化的主导方是欧洲列强,英法德意,西班牙、葡萄牙。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殖民,以殖民方式推动产业发展,亚洲国家基本都是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殖民背后就是和战争,结果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战和二战。二战的结束,标志第一次全球化结束。
因为二战的主要战胜国是美国,所以美国启动了人类第二次全球化,从1950年到现在。这次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国际贸易,以国际贸易方式推动全球化。中国是这次全球化的后半场进来,我们享受到这次全球化非常好的红利,搭了全球化的便车,因为我们是后半场进来的,就像篮球比赛一样,人家各个队打的筋疲力尽我们上场,有后发优势,中国成了主要利益受益方,但是作为主导方的美国却逐渐成为利益受损方,虽然是他们的战略失误引起的,但客观上给美国的感觉是他们成了受损方,所以美国开始反全球化了。
2010年,我曾经去美国拜访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他亲自告诉我说,这次全球化就是你们中国进来以后把事搞砸了,为什么?这次全球化的特征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基本原则叫比较优势,每个国家的生产自己搞的最好的拿出来交易,大家获得共同利益。他说你们中国进来以后,你们什么都要搞,你们搞全产业链,一开始搞服装鞋帽袜子,搞完之后又搞家电,家电搞完了又搞汽车,汽车搞完了又搞高铁,高铁搞完了又搞IT,IT搞完了又要搞飞机,我们搞啥?所以你们中国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结果他旁边还坐了一位教授把话讲的更不好听了,现在全球化大工厂美国是庄家,发的筹码就是美元,你中国就是赌场打工的,搞各种餐饮服务,是赌场里的服务者,结果赚了不少钱,但是中国人一赚钱就装到口袋死活不拿出来,而且从来不赌,为什么?你知道赌不过庄家,所以中国人聪明,只赚钱不赌,赚了40年,钱赚够了要走了,自己要开赌场了。意见非常大。我就知道这次全球化很麻烦了,因为全球化的主导方都开始要反全球化。
后来我们发现这次以贸易为特征的全球化确实有其不足的地方,所有国家都获得盈利的话就必须保持贸易平衡,但这很难,可能有的国家对别的国家是顺差对别的国家是赤字,所以我们鼓励人类社会将进入第三次全球化。
第三次全球化的特征,就是全球配置资源,不再是国际贸易问题,是全球配置资源的问题。技术、资本在全球的配置。而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条件下,中国必须全方位,什么叫全方位?我们过去的时候经常讲两句话,一个叫扩大出口,一个叫吸引外资,这种实际是搭别人便车的,我们搭便车搭了近40年,再搭下去实在不好办。全方位,就是既搭别人便车,也让别人搭我们便车。
我们有两个便车别人可以搭,第一是巨大的国内市场,我们现在人口接近14亿,而且是富起来的14亿人,市场极大,市场,让别人搭我们便车。
准备两个市场,一个物质产品市场,物质产品市场讲全方位,大家看总在博鳌会议、海南建设30周年大会上讲了,一个是建立市场准入,一个是降低关税。关税一旦大幅度降低,大量好产品进入中国,价格就会降低。大家最近别买奢侈品,因为未来很便宜,现在贵的原因是关税很高没有,一旦将来关税那将很便宜,虎汽车千万别买,汽车关税一旦从25%降到2.5%,未来就几十万块钱。估计10月份之后,大量奢侈品将极其便宜进入中国,从消费上会带动中国增长。
而一旦这些奢侈品进入中国,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很强,在知识产权的条件下,也会生产出比他们更好的产品,推动中国供给水平提高。所以我们准备全方位物质产品市场,从消费上带动中国,也从供给水平上提升中国。
另外一个,服务业市场。金融、教育、医疗等等全面。这次博鳌会议上,菲律宾总统说,你们好像很缺乏幼教老师,我们有12万英语极好的老师你们要不要?我们当然要,放开菲佣,标志着中国全方位放开服务业市场。这样中国既了物质市场也了服务业市场,让别人搭便车,对中国来讲也是一次巨大的机会。
第二个能给别人搭的便车,是巨大的过剩资本。中国40年形成了巨大的过剩资本,我们的资本要找出口,中国不单要吸引外资,中国资本还要走出去,加大对外投资,重要做法就是“一带一”。
“一带一”涉及三大洲、两大洋,中国要寻找新的资本出口,那就是“一带一”,中国资本走出去,让别人搭我们的便车。去年11月份,我去天津调研,碰到一个70后的企业老总,他在中国建设电厂的。现在中国基本没有市场,因为电厂饱和了,而且我们国家正在搞特高压输电站技术的使用,很多电厂被炸掉了,结果想到了“一带一”,发现土耳其有个地方要建电厂,他带着两个副总直飞伊斯坦布尔。中国人很能吃苦,非常智慧,电厂建的很好,这个地方的物流都他们控制了,“一带一”发展到这个地方,也给中国资本找到了出口。
中国如果这种全方位,让别人搭我们便车,巨大的国内市场,巨大的过剩资本,中国将成为发达国家的运转平台,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平台。我们观察到,发达国家都在搞创意经济,但最后发现创意经济只有在中国才能落地,中国是他们发展创意经济的最好平台。苹果在美国什么都干不成,一到中国深圳,什么都起来了,零部件全解决了,在美国干不成,在中国可以,中国成为发达国家所谓“创意经济”的平台。同时中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基础设施,输出的技术,让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平台。
所以未来的条件,关税不是主要问题了,可能基础设施、供应链是最主要的,只要有很强的供应链就能得以发展,供应链可能成为最终话题。而供应链背后是基础设施,所以中国推动“一带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际对供应链的形成、发展创造基础。所以中国之所以全球化,把人类社会推向第三次全球化,就是全球配置资源,我们叫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得以发展、世界得以发展。所以我们这次打贸易战不是为了中国的简单利益,是为了整个世界发展方向。
供给侧结构性的实质是推动结构调整,因为原来支持我们发展的产业已经遇到瓶颈了,不可能继续支持中国发展。过去推动中国发展的有三个产业:传统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产业。
原来的三个产业实际上都很难继续支持我们发展,所以搞供给侧结构的目的是寻找新的支撑发展的产业,这是我们的重点,也是我们的机会。
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八个要点,第一是新能源,第二是新材料,第三是生命工程,第四是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第五是节能环保,第六是新能源汽车,第七是人工智能,第八是高端装备制造。这八个要点我们统称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大力发展,因为未来它对我们增长将有巨大贡献。
最近我们做过一个测算,这八个要点一旦发展起来,每年可以给我们提供的P总量在50万亿以上。我们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市场的力量,一方面加大国家的力量,我们要实现市场和相结合,首先要充分市场的冲动和力量。我最近跑了这个产业,我是越跑心情越好,因为中国市场的冲动极强。我在广州去了一家企业,他告诉我一件事,中国现在最大的污染源是塑料袋、塑料薄膜,他们就想从材料上解决这个问题,要搞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属于碳水化合物,用完不用可以集中起来,它和氧气24小时就自动变成碳水化合物,这样可以解决污染问题。但是成本比较高,市场接受有困难,现在要把成本降下来,当成本降到和现在塑料薄膜成本一样的时候就成为现实了。
另外,加大国产力量对战略产业发展的推动,比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已经是我们的重要方向,未来人类社会不仅在生产领域,而且在消费领域都讲人工智能。现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了,障碍是法律问题,它把小孩打了谁负责任?我估计人工智能在消费生产领域将全面开始,所以要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资,而且借助现在的四大民营企业平台,加大推动。第一,阿里巴巴,重点智慧城市;第二,腾讯,重点是医疗影像;第三,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第四,科大讯飞,语音人工智能。
所以中国对战略新兴产业定了八个要点,现在既要调动市场力量,也要发挥国家作用,要加大对它的发展。
服务业在中国有巨大空间,现在中国接近14亿人口,要加大服务业发展,让服务业带动增长。美国现在每年新增长的部分服务业贡献70%以上,我们国家去年服务业推动中国消费的贡献超过投资贡献,这是我们第一次出现消费的贡献超过投资贡献,背后原因是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分为四大类,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服务业(文化产业),这四大类服务业在中国要全面推动,大力发展,未来中国服务业可能将不断有外资介入。文化产业去年给我们提供P总量13万亿,未来有非常大的前景,所以中国将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一旦搞好,每年提供P总量在40万亿以上。
现代制造业将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制造业分两种,一种叫传统制造业,一种叫现代制造业。怎么划分?不是谁现代、谁不现代,而是按照他们生产产业来划分。生产私人产品的,吃穿用住类都属于传统产业,生产公品的叫现代制造业,我们国家现在私人产品严重过剩,传统制造业很难继续推动我们增长,但是中国公品严重短缺,所以生产公品的现代制造业将成为中国制造的发展产业,要大力发展。怎么发展?
现在定了五个重点,第一,航天器制造与航空器制造。第二,高铁装备制造,我们是世界四大高铁生产商之一,最近日本跟中国提出来,中日之间要把竞争关系变为协作关系,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开发第三方市场。第三,核电装备制造,中国已经完成了三代技术或四代技术,而且,我们国家准备把新能源的重点放在核电上。第四,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耗电量最低,速度最快,中国准备用它中国电网。第五,现代船舶制造与海洋装备制造。
中国现代制造业的五个重点一旦启动起来,将吸纳许多产业的生产能力进来。我们研究过中国的现代制造业,未来给我们带来P总量每年最少在35万亿以上。
中国这次如果结构调整能够完成的话,这三个产业将取代原来的传统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产业,成为支持中国继续增长的新产业,所以中国目前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结构调整。
调整结构过程中会给中国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所以大家要关注这场结构调整。这场结构调整估计持续五到十年时间,基本代表中国的增长,不断更换新的动力,所以我们叫“新旧动能转换”。
我估计,中国一旦完成这次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将进入中高端结构,中国可能摆脱现在所谓金融风险的压力,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完成进一步增长。所以大家要关注这次增长,在这次结构调整中寻找新的定位和新的接入点。
目前讨论来看,新的增长点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个:一个是全球化和全方位,一个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的走势和重点分析,风险在哪里,增长点在哪里,对决策层来讲,最关心的就是两个问题。
最后强调一句,我讲的不是结论,是思和信息的交流,把最新的思、信息传递给你们,你们听完之后接受是进步,不接受也是进步,引发思考就行了。对你们来讲,这种学习关键是引发思考,能引发思考我就完成任务了。
现任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鸿海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1977年考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1979年9月在大学本科时考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1982年获得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
魏杰教授长期致力于企业制度安排、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外部选择、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流量分析、市场经济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著有《中国经济之变局》、《亲历》、《崛起中的磨合》、《不得》、《转型中国》、《中国企业文化创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中国企业制度创新 》等有影响力的著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