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颁 莫言、王安忆等作家获

※发布时间:2018-5-28 5:55: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莫言:“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一篇《受戒》令人耳目一新。其后模仿者甚多,但得其神髓者甚少。盖因欲作散淡之文,应先做散淡之人,而遍视当时文坛,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态者,确也寥寥无几。”

  5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社、作家协会等举办的“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在大连颁。

  “首届汪曾祺华语小说”长篇小说得主为赵本夫,获作品《天漏邑》;中篇小说得主为王安忆、张悦然,获作品分别是《向西,向西,向南》和《大乔小乔》;短篇小说得主为莫言、樊健军、双雪涛,获作品分别是《》《穿白衬衫的抹香鲸》《北方化为乌有》;微小说作家得主为蔡中锋。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阎晶明谈到,评选汪曾祺华语小说,就是要学习汪曾祺先生始终用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始终关注物的灵魂命运,与劳动相印的创作立场。

  莫言获的作品《》从孩子的眼睛记述两个的打鱼人故事,用奇异的老鳖来讽喻人与自然的冲突。故事一波三折,吊诡奇异。“”出现在一只鳖背之上,似有古老的依据,也有强烈的现实寓意:的危机与风俗的,使自古而然的农耕渔猎尽失其据,令人寝食难安。

  莫言的获感言中回忆了和汪曾祺先生的交往,他说:“汪先生是我们的文学前辈,我们这一代作家都跟他有或多或少的交往,都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的和创作小说的知识。汪先生是短篇小说大师,一篇《受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创作中尚有诸多清规时另唱别调,令人耳目一新。其后模仿者甚多,但得其神髓者甚少。盖因欲作散淡之文,应先做散淡之人,而遍视当时文坛,能具汪先生那般散淡心态者,确也寥寥无几。”

  莫言对与汪曾祺的数次见面记忆深刻。他说:“一次是我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时,听汪先生讲课。讲课开始,汪先生先在黑板上写了六个大字卑之无甚高论,然后从他家乡集镇上米店、炭铺、中药房大门上的对联讲起,油盐酱醋,喝酒饮茶,全是日常生活,一字没提《受戒》。课后,我追他至大门口,问头上所烧戒疤的数目。他略一思索,说:十二个。”

  “还有一次是拙作《丰乳肥臀》获,汪先生作为评委出席了仪式。席间,他悄悄地对我说:你这本书太长了,我没读完。之后在一个晚会之类的活动上,又见过一次。散会之后,他在那些履行完的花篮前专注地挑拣着花朵,几个人帮他挑选。这情景鲜明地烙印我脑海,以至于每当提起他,便想起他挑选鲜花时的神态。”莫言说。

  赵本夫的长篇小说《天漏邑》写作中融入故事、历史传奇和现实人生,叙事空间互补,大跨度转换有条不紊,众多人物形象鲜活。共同诠释了“天漏而人不可以漏”的基本主题,直抵中国文化心理深层结构。

  中篇小说的获作品为王安忆的《向西,向西,向南》,该书讲述了一个上海人在美国的故事,是上海与纽约的“双城记”。王安忆写凡俗人生,也可展开不同寻常的讲故事风格。本书中,她不依赖圆熟的技巧或戏剧化的细节,转向中国古代小说简约的白描风格,三言两语写画人物神韵。张悦然《大乔小乔》也斩获了中篇小说,书中,她通过平静而的叙事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生活的感和悲剧性。

  赵本夫发表获感言时,展示了他和汪曾祺先生的合影。追忆了在林斤澜和刘绍棠的提议下拜汪先生为师的场景。赵本夫举家迁居南京时,汪先生特地画了一幅画送给他,并提了一首诗:“人来人往桃叶渡,风停风起莫愁湖。相逢屠狗勿相讶,依旧当年赵本夫。”他说:“我知道这是他对我的期望。南京是个衣锦繁华之地,不管人来人往,风停风起,要守住自己的本色,自己的文学理想。这么多年,从他生前的为人处世和文学作品中,我感受最深的其实就是两个字:从容。在汪先生那里,从容是修为,是定力,是境界。”

  王安忆的获感言提到了1987年大家在的维多利亚游艇上,拥着汪先生问这问那。“我们问短篇小说是什么?他回答说,就是将必要说的话说出来。我们又问,长篇小说是什么,汪老回答,就是把不必要说的话说出来。汪曾祺老一生写下无数短篇小说,却未涉猎长篇,就是说,他都是在说必说不可的话。今天,获的《向西,向西,向南》是一个中篇,正介乎于必说与不必说的话之间,不知道汪曾祺会不会喜欢?”王安忆还特别强调了汪先生让她学习民间的北方语言,因为民间生活最是生动活泼。

  年轻作家双雪涛这几年的小说创作颇引人注目,现场他分享了对短篇小说有认知,他认为:“想把小说写得完整,完整包括很多方面,世界的自洽,语言的平整,结构的均衡,韵律的舒适,因为短篇小说字数有限,所以如果经过反复修改,有可能达到上述的完整,但是这种完整,有时候就如同景德镇的现代瓷器,光溜溜得没啥意思,甚至连不完整的地方也是想过的,也是完整的一部分。这是我感觉短篇小说不好写的原因,面积小,不易腾挪,所以力求精细,不要废话,因此也就容易变成一件精美局促的东西。”所以,他特别推崇海明威、卡佛和汪先生的胸中之气,不会因为雕琢而伤了文气。

  樊健军在感言中特别强调汪先生作品中的“中国味儿”,并说之所以自己链接沈从文、汪曾祺一作家的风格,是因为与他的生活有关,与他的小山村和小县城密不可分。“小世界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某种,引发我的思考。我在小世界里以文学对抗孤独和焦虑,祛除天生的自卑和地域的。我透过小世界的针孔看到了一个大世界。我始终怀有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憧憬和想象。”微小说作家获作家蔡中锋在感言中更多地回忆了他与《小说选刊》三十多年的感情,“记得在升入初中的第一天,我就在我的班主任姚金庆老师那儿借到了一本《小说选刊》,从此,《小说选刊》就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并且一伴就是三十多年。”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阎晶明、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文艺报》总编梁鸿鹰、《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及《收获》《芒种》《山花》等文学刊物负责人、责任编辑出席颁典礼。

  本文来源于ipfs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