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财富人生> 文章内容

我为蜂狂 养蜂致富的创业能人

※发布时间:2015-7-21 21:56: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这天中午,杨绍位请来几位当地的瞄蜂高手,一起进山找胡蜂。

  杨绍位:这是我们当地瞄蜂大王。

  记者:你最高的记录是(一年)能瞄到多少?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陶正华:(一年)70多窝。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从小在山林里面看,所以对这些东西都不怕。不管什么蜂我都可以尝试一下,搞定。

  每年的四月到八月,是在山里寻找野生胡蜂的季节。民间常说的马蜂,在生物分类上属于胡蜂科的蜂类。

  杨绍位是当地规模化人工养殖胡蜂的第一人,每年这个时候,他都寻找一些野生蜂种,跟自己繁育的蜂种杂交,保持蜂种的优良基因。他得到消息,这片山林里有一种昼伏夜出的蜂,跟绝大多数胡蜂白天觅食的习性相反,这种蜂只在晚上觅食,因此得名夜食蜂。

  走了不到五分钟,瞄蜂的村民突然兴奋起来。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哇,找到了找到了在这里,看清了看清了。

  杨绍位:是不是找到一包了?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找到一包了。

  杨绍位:好好好,跟我来。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好大一包好大一包。在叶子最密的地方就是。

  杨绍位:这棵树的正中,的一坨,黄黄的那一坨。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主要是看叶子的密度,能不能够遮荫。(夜食蜂)就是讨厌光。

  记者:这么快就发现了?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我也使了好大一点力了。我爬了几棵树了。这窝蜂子要想一点方法才能把它拿下来,不想办法拿不下来。你上还是我上?

  杨绍位:你上,就是你上。

  几个人决定就由发现蜂包的杨昌锁爬上15米高的树摘取蜂包,其他人在树下配合接应。这样的防护服8斤多重,不透气,穿着很热,也不方便爬树,但必须要穿。因为如果被胡蜂蛰,轻则肿痛,重则有生命。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绍忠:蛰着脸部,蛰着眼睛最,还有蛰着脖子在,蛰着脖子一肿,肿到里面就难喘气。

  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所长郭云胶:看人,看人的体质,有些人体质里面没有分解蜂毒的那种酶,先天缺乏这种酶,我们叫过敏性体质,这个蜂毒蛰进去,没有酶把这个蜂毒分解上来,这个蜂毒就直接对人的呼吸心跳,这个神经中枢就造成影响,就出现呼吸停止,休克、心跳加快之后停止,严重的就有生命。

  如此凶猛的胡蜂,要掏取它的蜂巢,不能有丝毫大意。杨绍位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穿上了防护服。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我上去了。

  村民杨昌锁很快就爬到树的顶端,但他却突然停在了那里。

  记者: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不行了不行了,我下来了,防蜂服漏了,你们快闪,你们快闪。

  记者:小心,怎么了?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赶紧撤赶紧撤。赶紧撤。受不了了。

  记者:你被蛰到了是吗?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不要跟着我来,不要跟着我来。

  还不清楚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村民杨昌锁已经消失在视线中。记者跟着杨绍位赶紧从另一条上山,最后在山旁的一户村民家,找到了杨昌锁。

  记者:你刚才怎么了?跑得那么快。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我被蜂子蜇了下了,脸,这里这里这里这里,吃点头痛粉。

  记者:止痛粉?

  杨绍位:解毒的,赶紧吃,上来坐下。

  既然穿了防护服,咋还被蛰了呢?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那个防蜂服那里漏了,钻进去。要不然我那么快的速度,你们都没有发觉我已经到树脚了。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这是安装在杨昌锁身上的微型摄像机记录下的当时的画面。村民杨昌锁在爬树的过程中,防护服脖子那一块松开了一条缝,胡蜂钻了进去。被蛰后的杨昌锁是爬着上山的。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拍一下,你们请勿模仿,这种东西真的受不了,非专业人员请勿模仿。

  记者:这个也太了对吧?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对,要不然又是随随便便一个人都可以养,这个东西太了。我现在脸上就像在烤一个烙饼一样的形式。你们寻早就扛不住了,当时就(昏迷)了。

  记者:这个这么,你还每一年都瞄蜂吗?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怒江镇禾木村村民杨昌锁:每一年都做的,因为没有办法。现在不想去瞄了,就去人工养殖,跟杨绍位来这里交流一下,学一下。

  杨绍位跟当地很多村民一样,也是从小就喜欢瞄蜂,头上两个疤就是当初被胡蜂蛰过留下的。当地人遇到被蛰的情况都是赶紧喝浓的红糖水、吃止疼药,严重的就送医院。记者后来得知,被蛰的当天晚上,村民杨昌锁也被送到医院输液。

  杨绍位的老家森林资源丰富,很适合胡蜂的生长。2010年,杨绍位从部队退役后,就拿出家里全部积蓄,尝试驯养野生胡蜂。和如此的胡蜂打交道,并作为自己的事业,杨绍位看中的就是胡蜂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可是他要在老家人工养殖胡蜂的消息一出,就成为村里人嘲笑的对象。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绍兴:思想神经的意思,不可能的事,有史以来没有人做成功的事。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春国:大家都不相信,就有这个怀疑,野生的东西,人工来养,不行,养不活。

  多少年来,当地人都是进山把野生蜂窝摘取之后,拿回家挂在房前屋后,依旧让蜂采食,过了中秋节,就可以把蜂窝取下来,收获蜂蛹。蜂蛹被当地人看作上等的食材,当地人一般用蜂蛹招待贵客,多的话就去集市卖钱补贴家用。

  一斤蜂蛹可以卖到100元左右,当地村民也有尝试驯养野生胡蜂的,但都没有成功,而杨绍位却对人工养殖胡蜂很有信心。为了得到妻子经济上的支持,杨绍位对妻子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承诺。

  杨绍位:我说百分之百看准,她不同意。我最后就给她一个定心丸,我说两年之内我们在这个行业,我们的家庭两年赚100万元。

  妻子张丽仙:我说你赚吧,好吧,我就等你赚100万元,我就回家闲着吃。

  杨绍位:怎么赚怎么细化我都跟她讲,她听了以后还感觉是有道理。

  妻子张丽仙:没戏。

  记者:为什么?

  妻子张丽仙:因为我不看好这一行,我从来没看好过。

  杨绍位有30多万元退役安置费,夫妻俩还有20万元的积蓄。杨绍位计划前两年,每年投资15万元。他将怎样实现两年赚到一百万元的目标呢?

  村民杨昌锁被蛰的第三天,杨绍位又找了几位村民,准备掏取这个夜食蜂蜂窝。这次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

  记者:你就穿这个就行吗?

  杨绍位:这个也还是可以。这也算是防蜂服,它是两层,这种防蜂主要就是要有点滑性,它就蛰不进去,不是说要多厚,就是要表面有滑性。这种简易一些,也方便一点,爬树方便。

  准备上树的村民套了一件自己的外套和一条裤子,防护帽是自己用摩托车的头盔改的。

  村民刚爬到距蜂窝两米左右的一个树杈,夜食蜂就已经将他团团包围。

  杨绍位:(夜食蜂)太多了,至少几千只。好好好,断了断了,你捏住一点,捏住一点,轻一点,也行。

  胡蜂有的像这样在树上筑巢,有的在地下筑巢。2010年4月,杨绍位在山里寻找和购买了三个品种共117窝野生胡蜂,花了10多万元。他没有想到,第一年总共投下的15万元很快打了水漂,起因便是这种地下筑巢的大土蜂。

  杨绍位:云南人也叫它红娘,也叫虎头大土蜂。红娘它的特征,它的背部有红点或者红线,三角形,是不是。

  大土蜂在胡蜂家族中体型最大,性最强。采访时,杨绍位原本想让记者近距离观察它,大土蜂却用毒刺实施了。

  杨绍位:放在手上要捏住,不然它一下子就跑了,但是你又不能猛捏,它有刺,它的后面(有刺)。你看,它已经了。

  记者:它已经了我。

  杨绍位:它的尾部(蛰完)都留在你(手套上)。

  记者:它还会动。

  杨绍位:还会动,它的生命力,它的力是很强的。一般的话这个刺也不留,它就是留下那个毒液。

  而生性凶猛的大土蜂还有一个同类的特性。

  杨绍位:同类,比它弱的巢穴它都去。它本身主要的食物来源就是属于胡蜂类的幼虫,所以它不得不去侵占别人的巢穴。把别人的小幼虫弄来喂它的幼虫。

  养殖的第一年,因为不了解大土蜂的这个习性,杨绍位没有控制好蜂群的放养距离,结果大土蜂把其他蜂群全部,年底只剩下20窝。而仅剩的20窝大土蜂也没能越冬,全部死亡。

  妻子张丽仙:死这么一箱两箱就摆在我面前,我就问他这个值15万元吗?我就问他,这值你10多万元钱吗?

  杨绍位:钱是亏了,但是经验是总结了,那也算不亏。失败的面前自己安慰自己一下,就是再干再继续,就必须发现一个问题来年堵住一个问题。

  2011年4月,杨绍位又投入十五万元,寻找和购买了野生蜂种100多窝,做蜂箱搭蜂棚。人工养殖胡蜂最大的难题就是解决蜂王的越冬问题,2011年冬天,杨绍位技术上有了突破,70%的蜂王都成功越冬。

  可2012年3月的一天夜里,一场把蜂棚掀了个底朝天,蜂王全都刮跑了。

  杨绍位:(蜂棚)全部掀掉了,并且还翻到这个地方。15万元又没了。彻底完了,当时我就跟一个工人直接坐在那个地方,泄气了就像那个球一样,彻底不行了。

  养殖的第二年就这样失败了,当初两年要赚一百万元的承诺落了空。连着三天,杨绍位都睡不着觉,三天之后他却决定,要妻子拿出家里仅有的20万元重新开始。

  妻子张丽仙:我特无奈,当时想抽人的感觉,当时你说赚100万元,200万元,我都不管它了,我就当你一句玩笑话。但是你还要干,这怎么办?你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杨绍位:那是很大的风,也不是天天都有,年年都有。只要是再牢固一下,把(蜂棚)加固,这个问题可以杜绝。把损失的东西找回来,怎么找?再干。

  可第三年,因为蜂棚和蜂箱的设计出了一些问题,已经越冬的蜂王出现大量死亡。

  杨绍位:(蜂棚)这个地方通风的地方少了一点,当时我们就是两头,这头和那头弄了一点纱窗,全部是塑料薄膜。这是之一,第二个当时的蜂箱。制造的时候没有干透。温度一起来,这个蜂箱不是很干它就发潮,发霉,容易造成蜂王的一些病变,这个是主要的原因。

  到2013年4月中旬,蜂王全部死光,杨绍位再一次失败了。而这一次,家里最后的20万元积蓄就这样赔了进去。当杨绍位告诉妻子他准备借钱再干的时候,妻子的情绪瞬间爆发了。

  妻子张丽仙:当时那分钟那个委屈,我跟你讲是我那么多年过来,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过的,那个叫嚎啕大哭。连自己都觉得怎么会那么凄惨那种感觉。

  杨绍位:你在这个乡里哭什么,就我们两个人。我说我干这个,至今全力(以赴)才是三年,不算长。我最后一句话跟她讲的就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妻子张丽仙: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已经变成它奶奶了,不是失败之母了。你总是在失败,让我觉得比失败是成功之母还要严重。

  2013年5月,杨绍位找朋友借了15万元,他不顾众人反对,再一次出发,收购野生蜂种。

  杨绍位:那个幼虫在动。

  杨绍位把野生的蜂巢带回后,就放进自制的蜂箱进行人工驯养。

  2013年冬天,杨绍位完成了蜂王的交配、越冬等技术难题。鉴于第三年失败的教训,他又在蜂棚和蜂箱的设计上做了改进。

  记者:这是自己买回来的注射器,自己改装的是吗?

  杨绍位:是的,自己在这个地方削开一个口。就是要一个口,蜜蜂、牛肉、猪肉,要瘦的。

  记者:就喂到这个管子里。

  杨绍位:对,弄进去,然后这边属于稀食槽,稀食就是糖水、蜜蜂水混合。在整个养蜂界当中,我敢说稀食槽像我们这种,只有我们才会这样的。这个地方,胡蜂不来吸食它不会出去,吸了以后才会出去,吸多少出多少。

  四年时间,杨绍位一直在不断改进和突破。到2014年5月,杨绍位培育出了800窝这样的标准蜂群。养殖到2014年年底,他的蜂蛹卖到了当地的餐馆和农家乐,赚到了20多万元。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蜂蛹经销商胡家永:蜂蛹分品种,有土蜂、黄腰蜂、白脚蜂,土蜂要销到150元一斤。黄腰蜂一斤在100元左右。其他的品种更低些,有五十元、六十元一斤的。

  杨绍位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而来之不易的成功,也让周围人对他刮目相看。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村民杨绍兴:在我们这个地方没有这种人,没有人工养殖。没有想到真没有想到。他还是看得准。

  妻子张丽仙:想想以前觉得自己不支持还是有一点点过分。现在我相信了,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2015年杨绍位养殖了胡蜂四个品种共2200窝,记者采访时,很多养蜂爱好者都找到他,购买他培育的标准蜂群,到2015年5月底,他已经出售了1000多窝。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捧镇胡蜂养殖户李绍兵:养这个养得好的话,还是可以的。这个一巢能够(赚)1000多元2000元也是有的,再好一点的话就更多。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户弄村胡蜂养殖户赵兴荣:我们不需要投入什么的,这个蜂子你只要放起来,找食它都是到山里面去的,我们不需要人工喂养了。

  云南省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所长郭云胶:新兴的绿色产业,因为它在山区不会像工厂冒烟出来,也不会有废水,还有山林里面的蝗虫、病虫害还可以被胡蜂吃掉。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蒲川乡党委李寿好:胡蜂有一个特点,它吃的都是比如苍蝇、害虫等等这一些蝗虫等等这些,所以它的养殖成本常的低。养殖成本比较低,但效益很好,所以对我们群众的致富来说是一个好的产业,他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

  标准蜂群直接在野外放养,经过四五个月的采食和生长后,就可以掏取蜂蛹,进行最终的销售。杨绍位告诉记者,他今年就能实现那个赚到百万财富的梦想。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