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经济增长到结构调整,从社会保障到百姓生活,公报呈现了“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面貌。透过大量的数据,记者梳理了其中的三大亮点。
公报显示,从产业结构看,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1.1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看,消费保持较大贡献。2016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
从能效水平看,2016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了5.0%,说明消耗了较少的能源生产出了等量的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质量提高。针对经济结构演变的规律以及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国务院积极采取措施,在‘去’和‘补’上同时发力,在存量和增量上同时用劲,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李晓超说。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至关重要。从公报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经济新动能正在加快培育:
——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2016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移动互联网接入量93.6亿G,比上年增长123.7%;互联网上网人数7.3亿人,增加4299万人。2016年,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6.2%;快递业务量达312.8亿件。
——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10.8%,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5和4.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增长40.0%,工业机器人增长30.4%。
——创业创新势头良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550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年授予境内发明专利权29.5万件,比上年增长15.0%,境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动能减弱,新动能亟须培育推动的形势,、国务院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促进创新有序健康发展,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调动微观主体积极性,不断深化以激发经济活力,新的力量、新的动能不断发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李晓超说。
改善群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报显示,过去一年,我国着力增进群众福祉,取得积极成效。
脱贫攻坚方面,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4%。
社会保障方面,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501万人、375万人和8257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分别为1480万人、4577万人和497万人。全年资助562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3100万人次。
此外,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全年全国城镇棚户区住房开工606万套,棚户区和公租房基本建成658万套。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国务院民生优先,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奋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织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李晓超说。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