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焦作市县月山镇皂角树村南边竹林中的地上立有一块“竹林七贤亭遗址”碑,高约二尺、宽约一尺。碑阳面书“竹林七贤亭遗址”、落款为“宣统己酉年立”,碑阴为粗糙面。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曾经三三两两或两三个人游历这里。因为这里的南边不远处有汉明帝刘庄派人为五女儿刘致修建的“沁园”遗址。成千上万亩的竹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含山林之气、合隐逸之风,北依太行山,南邻沁河水,自然优良,楼台亭阁应有尽有,富饶、幽静、。汉明帝将女儿刘致婚配给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并为其在沁水之北修建园林一座,名叫“沁园”。女儿刘致特别喜欢这里、多居住于此,她“沁水公主”的名称由之而来。虽然,汉明帝时离竹林七贤同游的时间相隔一百多年,但“沁园”还有遗迹、遗物可寻、可看。另外,这里北部、东部、西部太行山中有很多宫观、泉河鱼虾,并且这里地上水和地下水汤汤不断、鸟语花香、百姓善良、民风淳朴,令人流连忘返、或得鱼忘筌、或宠辱皆忘、或赞叹不已。
七贤爱竹。竹者重节,节者为信,所以竹子代表重节、重信。竹子“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竹林比喻人们亲密的友谊、相似的虚心、正直特征,把“竹林”加在 “七贤”前,成为“竹林七贤”,十分恰当。难怪唐朝李商隐咏出“……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垂柳》)、明朝王铎写出“……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移居》)和“事事悲歌旧不同,七贤此处有遗风。”(《野王》);难怪中国文学艺术崇尚的飘逸雅淡、自然传神之美都与竹、与竹林七贤有关。人们把嵇康比作凤竹、风竹、把阮籍比作玉竹、雨竹、把山涛比作佛肚竹、把阮咸比作露竹、把刘伶比作酒竹、把王戎比作篁竹、把向秀比作晴竹、把吕安比作斑竹,意趣非常。
竹林七贤在这竹林中、看竹亭下喝茶、赏竹、品竹,就竹笋小菜饮酒赋对,听鸟鸣“丢、丢”、溪流潺潺、竹林里几阵欢歌笑语;有时闲卧竹床,任竹风畅荡相伴入眠;低徊于此,流连忘返。
据当地老人说,宣统己酉年间这里立“竹林七贤亭遗址”碑的时候,竹林七贤亭已经没了,光知道这儿以前有竹林七贤亭。据“大事记”载:清朝宣统二年,竹子开花。当时的村保长张澄怕时间长了竹林七贤亭遗址不好找到,特立“竹林七贤亭遗址”碑。有民谣戏称“竹子开花猫下蛋,宣统只坐两年半。(比喻很少见的事情)”1969年,为了节约用水,丹河局胡局长组织人力开挖地下渠道,竹林七贤亭的地基被挖,石块都被砌到渠槽上了,这块石碑却被保存了下来。据记载,乾隆年间,竹林七贤亭旁边竹林茂盛,其中一根被称作“竹竿王”的竹竿有碗口粗细。当时这片竹园的主人张明(邑庠生)引用宋代惠洪的诗称赞“竹竿王”:“平生风骨自清癯,高节长身老不枯;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未见同参木上坐,空余石於菟(於菟,古代楚人对虎的称呼);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拨风得饱无。”
县月山镇皂角树村的张明德先生今年83岁高龄,1950年,他在平原省(今称河南省)省立师范学校(位于新乡市中心)上学时就写过一首有趣的、有关家乡“竹林七贤亭”的“八竹叠翠诗”(也称变体宝塔诗):
“ 竹竹皆有看竹亭,亭下看竹陶冶情。养成斑竹如椽大,游人如在画中行。家家流水门前碧,户户香界篁为屏。竹林摇翠无艳阳,竹林七贤进竹亭。”全文八句五十六个字共含八个“竹”字,填在特定的图格里。
在“竹林七贤亭遗址碑”附近居住的百姓中还流传着“竹鸡”招商的故事。清朝末年,天津经销门帘的两个商人来河内县清化镇预定蓝割线门帘,他们先到牛磨村,生意没谈好,便顺着魁星楼往西经竹园胡同来到皂角树村。这条竹园胡同中间是、两边是河。北是南利河和竹林,南是浇竹园的支河。这里水声潺潺、行人不多,很清静。两个商人走过竹林七贤亭后,听到竹林中有竹鸡(一种比斑鸠稍大的深褐色小鸟,当地俗称死虼蚤儿)“丢、丢、丢,丢、丢、丢”地叫个不停,并且绕着他俩飞来飞去、不肯远离。两个商人欣赏鸟鸣的同时,不由得摸摸身上带的财物,发现钱票丢了。于是,两人急忙掉头往回找,地上很多竹子的落叶,两人瞪大眼睛仔细寻找,不久在离竹林七贤亭不远的地方找到了钱票。两人由惊转喜,高兴地说:“这鸟儿,真好!”两个商人随后来到皂角树村南头,找到张全赢等几户做竹货的谈妥生意,共定了一千多丈蓝割线门帘、预付一半儿定金。天津商人临走感慨地说:“你们这里人好,连小鸟也是好哩,下一年我们还来你们这儿定货!”客商的钱财失而复得,在场的人都说他们沾了竹林贤人的正气、灵光。
《》、《史记•货殖列传》中都有太行山麓“多竹”的记载。多竹,有关竹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深入。心里有竹、地里有竹、诗词里有竹、言语里有竹、器物里有竹,这里的人犹如生活在竹海,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兴修水利,引水灌溉,辛勤栽培、护养,使这里的竹林成为中国北部较大竹林区。多姿的竹世界、发达的竹编业、悠久的竹文化为当地经济发展、百姓收入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皂角树村张敬宝先生说,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兵放火焚烧,的竹林严重;解放后,竹林又恢复生机、蓬勃发展。现在,由于各村镇土地开发、盖房、挖土等原因,竹子被恶意砍伐,竹林在不断消失,以往常见的碗口粗细、直径近20厘米的竹子现在几乎见不到了。皂角树村张明德老人说:“现在村里和几位离、退休老人正积极筹钱、组织人员在“竹林七贤亭遗址”附近修“竹林七贤亭”,努力让这一历史文化景观得以再现和延续。”
像“竹林七贤亭”、“竹林七贤亭遗址碑”等竹文化是县的特色,竹海是的自然景观,竹子是的根、魂,愿她生机勃勃、青春常在。
作者简介:梁文栋,又名,就职于焦作图书馆,河南省作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河南省图书馆学会会员。
声明:本号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网站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一、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人所有,部分作品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二、允许非盈利性转载使用,但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