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投资时机> 文章内容

中外院士与生物医药业界、投融资界代表建言广州生命科学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9-1-21 9:04:3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大洋网讯 昨日下午,官洲生命科学圆桌会在生物岛举行,钟南山、刘昌孝、裴钢、贺福初、王晓东、徐涛、卢煜明、崔占峰、张学记等9名中外院士,以及生物医药业界的研发机构、跨国企业,投融资界的高层负责人参加会议。他们既是广州生命科学产业发展的建言献策者,也是实际参与者。在会议上,他们围绕在广州的落地项目及相关合作,就打通“产学研政企金”、共建广州生命科学产业集群提出了自己的。

  “我一辈子都从事临床教学和研究,但因为近几年开始做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很多人说钟南山下海做生意了,这让我感到很难受。”在发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引发在场不少院士的共鸣。

  现场,钟南山还掏出了一本厚厚的申请书。“这是我们连夜赶出来的。”钟南山说,近年来,他带领着团队做产品,开发新药,研制疫苗,这本申请书就是希望在广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疫苗抗体药物。他坦言,虽然面对着学术界的不理解,但他依然要做下去:“我就要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我希望跟大家一起努力,把广州科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干了40多年科研,这几年广州在这方面发展得非常快。”钟南山说。但他也提出,目前,广州的基础研究连接到产业快车道的还不够多,产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机对接才刚刚开始。“首先还是认识问题,现在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创新,还是停留在做实验室研究,得到很好的,论文发表在高水平的上就告一段落了。”他认为,广州一定要转变观念,由主导形成产、学、研、政、企、金的有机结合模式,例如由广州市科技产业化引导资金出资一部分作为母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用于投资重大项目的和产业化,并将这样的协作模式扩大到粤港澳大湾区。

  至于吸引人才,正所谓“引才诚可贵,用才价更高”,面对全国各地“人才战”激战正酣,钟南山认为科研人才看中的不都是待遇,而是科研道是否畅通,能否激发人才创新积极性。此外,他认为,引才时还要特别重视,专家是否能携带可以的在广州落地。

  裴钢、裴端卿、裴雪涛是我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三人相继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扎根发展。去年11月,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在广州正式揭牌,裴钢被聘为理事长,昨天他也以“东道主”身份担任圆桌会主持人。他形容,广州发展生物医药是“天时地利人和”,并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的发展计划。

  裴钢表示,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不是单纯研究机构,而是希望打造一个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的高地,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协同创新。“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三大板块,一是基础研究和国际化;二是研究及应用;三是产业化。工作形式也有三种,一是用一切办法来吸引人才;二是通过项目,搭建从基础研究到产学研的通道;三是在这一领域搭产学研金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对新机制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事科学院副院长贺福初表示,早在生物岛建设之初,中事科学院就参与了筹划。在广州市委、市的支持下,中事科学院与广州有多项合作,比如共建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等。他坦言,研究院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当中涉及科技政策、人才政策、产业化政策及医疗政策等,这些都需要打破现有体制机制的障碍,才能取得突破。他广州以项目为切入口,列出“政策难题清单”,同时给出“破题清单”,为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地解放创造力提供有效探索。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是昨天9大项目的“签约人”之一,他的国际新药临床评价与中心项目落户生物岛,将打造药物研发评价全链产业工程,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控制成药风险,提高研发效能。刘昌孝表示,现在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压力很大,面临着人才、研究方法、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转型需求,可以将传统中医药产业向生物产业方向进行转移。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大学化学工程Donald Pollock终身教授崔占峰同样是昨天的“签约人”。他在当教授20多年了,长期从事细胞加工、干细胞疗法和应用研究。昨日落户广州的大学科研创新中心项目,也是着眼于应用,把大学的科研引入广州进行孵化和转移。

  崔占峰表示,英国的基础研究做得很好,但市场很小,很多创新需要到国外,他广州加大力度引进英国的创新资源。“实际上,英国有很多企业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特别是英国的中小企业,有许多独门绝技,但缺少资金和应用市场。我们可以把国外的研究引进到广州进行产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徐涛表示,在生命科学领域,广州不仅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也要发展生物医疗器械及装备,前者需要后者支撑。徐涛还,应该加大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

  要打通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道,让科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广州而言,科技创新重点并非研究新理论、新发现,而是要以推动重大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促进科研和创新产业和产业链的对接。

  科研是个“全链条”的过程,从打好基础科学“基本功”到形成生物技术、变成生物针剂,哪个链条断了都不行。目前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有多个项目,有望可以凭借立足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做出来。

  要成就高精尖的产业,必须要汇聚人才。有了人才,有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机制,天下之事何愁不成。广州可以成立一所生物医药行业的“黄埔军校”,为广州培育生物医药人才,为广州打造生物医药500强企业作出贡献。

  广州要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突破,全方位、全层次地解放创造力,必须在体制机制及产业化政策等领域均有所突破。广州每年列出一个“政策难题清单”,同时针对这一清单,给出一个“破题清单”,为我国科技体制、解放创造力提供有效探索。

  两年前,历史的机遇再次把我带到广州。当时百济神州刚成立两年,考虑把大生物医药生产落户广州,确实下了很大的决心。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这是我第三次来到生物岛,每次到来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里已经成为国际化、非常高端的生物医药研发。

  在生命科学领域,广州不仅要发展生物医药,也要发展生物医疗器械及装备,前者需要后者支撑。一是要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将带动整个上下游共同发展。二是要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三是要重视产业化的人才培养,在一些领域,比如电子光学等,目前人才紧缺,可加大力度在这方面的发展。

  粤港联手合作,可以让粤港澳大湾区有实力应对国际竞争对手。不过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包括DNA样品如何跨境运输等问题,粤港合作流程能进一步理顺。

  英国的基础科学和创新做得很好,但市场太小了,很多创新应用发明出来后都跑到国外去。我希望打造一座“桥”,在英国和广州都有产业,我来当这个“桥”,通过引导、政策吸引、资金投资等等方式,把国外的研究引进到广州进行产业。

  广州实施“IAB”计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眼光很超前。我生物岛成立一个大平台,组织大家一起搞产学研,相互融合起来。

  来自中国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卢煜明举了两个穗港科研合作的案例,说明两地合作还需进一步理顺合作机制。

  1997年,卢煜明发现,孕妇怀孕时,血液里有胎儿的DNA,他从而开创了性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方法,成为全球无创DNA产前检测的奠基人。目前,这项无创性产前诊断(NIPT)专利已经授权给40多个公司。在国内,每年有约400万名孕妇使用这项技术。今年初,卢煜明团队与全国最大的第三方检测公司广州金域医学检验开始在高端无创产前检测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双方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提升高端无创产前检测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卢煜明看来,这正是穗港科研创新合作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介绍,这项产前诊断技术还可以用于癌症方面的诊断中,尤其是对广东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鼻咽癌的诊断当中。目前,在已经过试验,发现七成鼻咽癌病人可提早到第一、二期发现癌症,用药后死亡率下降10倍。他希望,这项技术也能与广东合作,实现粤港合作,让粤港澳大湾区有实力应对国际竞争对手。不过,他也坦陈,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挑战,包括DNA样品如何跨境运输,在粤港合作流程上,还要进一步理顺。

  在现场的众多院士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可谓是假断掌手相图解最特别的一位。正是去年初,王晓东和他的百济神州落户中新广州知识城,将实界最前沿抗癌药“广州造”的目标,这也带动了一大波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来到广州“抱团发展”,让广州生物医药“朋友圈”加入了越来越多“好友”。

  王晓东说,今天是他第三次来到生物岛,每次到来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今天早上踏上生物岛,感觉到这里已经成为国际化、非常高端的生物医药研发。

  他认为,生物医药产业也是产业高度聚集的一个产业。以美国为例,、等地已经形才集聚效应。他希望广州也可以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人才,并且为人才的培养、流动创造优质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广州要依靠什么吸引人才来到这里,王晓东认为最重要的是为人才创造生活和文化。“美国有哈佛,有麻省理工,这里100多年前就有马拉松赛了,这就是文化沉淀的一部分,我认为广州可以将广州马拉松打造成自己的城市品牌,我希望今年能报名参加广州马拉松。”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飘扬表示,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来说,前期的研发很重要,后期的医药市场同样重要。、上海、江苏、山东、广东都是全国医药重镇,但各地的医药政策有所不同。他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政策,让本地医药企业产品加快进入本地医保体系;同时应该避免单纯以价格作为招标的唯一标准,避免打“价格战”。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袁玉宇认为,广州的生物医药创新氛围这几年做得非常好,目前药物发展比较繁荣,但创新器械还比较少,他认为,广州做生物耗材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比一般器械价值更高。

  同时,他也坦陈了自己的困惑,如今,他们企业的产品研发出来后,首先向欧洲销售,再进入国内市场,慢慢才进入广州。在他看来,广州有巨大的医疗市场,医疗、医院创新可以与产业更好地对接和。“今后,医院和企业可以在研发阶段进行合作,企业的产品生产出来后,是否能进入医保,进入市场,让本土市场支撑本土的企业。”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辉认为,广州的特点和优势是以产品为本,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带出很多基础研究,包括全国乃至世界的基础研究技术,我们还是紧紧抓住产品这条线。”

  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行长刘军说,目前,建设银行为广州超过100家生物企业提供金融信贷,一大半都集中在广州开发区。刘军坦言,目前银行为生物技术服务还处于比较低层次的提供贷款,主要用于基本的盖厂房等,真正能够为这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来融资的还比较少。去年,建设银行第一个用先进技术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问题。他,可以通过成立药企的产业联盟,提供技术评估,从而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最好的金融服务。

  高瓴资本副总裁张颉铖说,在医疗领域,广州在临床和教育方面资源非常丰富。作为投资人,他希望接触到更多这样的机会。“我们作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伙伴,希望可以早期介入、早期赋能,让企业的成功概率更高,让有潜质的企业家能够更早地走出来。”

  IDG资本副总裁、合伙人杨飞说,在IDG管理的200多亿美元中,会拿出20%资金去投资生命科技。在广州,他期待着将这样的科技现象变成一种经济现象,把经济现象变成一种财富现象。“作为一家投资互联网的主流基金,我们为什么花这么大功夫来投生命科技这一块?因为我们深刻地感觉到生命科技这一块可能会像15年前的互联网一样,是一个深刻的。”

  广发证券公司党委、董事长孙树明介绍,下一步公司要成立规模更大的生命科学的基金,将已经具有领先能力的项目,把它们打造成像广药一样的“500强”。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