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五个年头了。然而,时间并没有磨掉这件事的热度,广大读者对诺奖依旧情结满满。很多人会不断追问:中国作家何时能再获诺奖?他又会是谁?莫言看好哪位中国作家?这就像三个车轱辘问题,反复问,时时问。明知问不出答案还要问的问题,只能说明:这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胎梦大全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五个年头了。然而,时间并没有磨掉这件事的热度,广大读者对诺奖依旧情结满满。很多人会不断追问:中国作家何时能再获诺奖?他又会是谁?莫言看好哪位中国作家?这就像三个车轱辘问题,反复问,时时问。明知问不出答案还要问的问题,只能说明:这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
看看这些问题,你们让莫言怎么接?我相信,如果你们是受访者,也会犯尴尬癌。“中国何时再获诺奖”,诺奖又不是来,难道会遵循周期律,有个时间表?“下一个中国得奖作家是谁”,莫言只是往届获奖“选手”,又不是评委会。再者,即使人家心里有人选,那是不说呢,还是不说呢?说出一个名字,得罪一群作家——为什么不提我?
近日,莫言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终结”。“我非常企盼着,我现在比任何一个人都更企盼着中国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创作者,因为一旦出现以后,热点、焦点都会集中在他身上,我就可以集中精力写小说了。这个我认为还是有希望的,但是,什么时间会得?我也不是算命先生。当然,我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有向学院推荐得奖候选人的,我也会好好行使这个。”
比照下提问者问题之低级,大作家的回应堪称“艺术”。首先,莫言先生表示理解、同情你们问出了一些没话找话的搭讪问题。如果补充一个“弹幕”就是:“我也有和你们一样的好奇心,想知道谁是下一个,只不过我也是吃瓜群众啊!”其次,莫言描绘了一个性的“前景”——还是有希望再得的。一下子肯定了国内同行的整体水平,让更多没得奖的作家心里受用。至于何时得、谁能得,对不起,我又不是算命的,你们问错人了。
最后,作家完美表明了“乐见其成”“扶人上马”的高姿态。虽然预测也没用,但人家确实推荐了中国作家,行使了提名。只不过“要保密50年”——莫言先生现在六十多岁,言下之意,别指望活着的时候能告诉你。我们不禁大作家的“太极”,真是刚柔并济,回答既有封堵,也有抚慰,讲了等于没讲。换言之,莫言根本不在意何人再获,而是怀着“求”“求转移注意力”的心态企盼下一位。他只是想换回一些继续创作的时间。
作家在获得大奖后,大多会出现很长一段困顿期。应当承认,少数作家确实有“中气不足”、封笔淡出之意。然而,更多作家缺的只是“时间的调度”和“写作的”,疲于参加各种活动、会议、节目和,造成了精力的虚耗。嘴皮子卖得太多,笔杆子必然动得就少。作家不是台前的演员,而是“幕后的人物”。莫言不经意表达的苦衷,却反映了中国作家真实的悖论:只有获奖才能说明价值、获得尊重;得奖后却没了精力和。
大约每个来华访问的外国名作家都被问过上述问题。我想他们对这些问题也会一脸蒙圈,他们不太理解,我们为何都有获奖情结?创作和获奖如何就建立了天然的目的论联系?也许,更多人会不屑地反诘:得了奖又能说明什么?然而,试问作家除了获奖,还有什么迅速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吗?换言之,在中国,区分“写作者”和“作家”的标准是有没有获奖,区分“作家”和“知名作家”的依据是有没有获大奖。诺贝尔文学奖,不难理解,它也成了世界级一流作家和国内知名作家的分水岭。
扪心自问,我们对文学奖项的关注、追问,有多少出于关心文学?我想,它更多呈现了中国广大写作者的焦虑:他们的创作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尊重、回馈,远没有找到身份认同。他们太在乎获奖后的“知名度”,只为创造更多生活财富“附加值”。所以,你会发现,中国作家有太多的孤注一掷、“史诗巨制”,恨不得一本书换来生前身后名。但是,获奖有时真不是发发狠心、“发奋著书”就能行的事,它需要遗忘功利的专注。当只靠写作也能获得体面生活、写作生态彻底改善时,我想就离再获诺奖不远了。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