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改变晋剧须生行当阴盛阳衰(组图

※发布时间:2018-8-3 4:22: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星期二左眼跳晋剧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固定演唱程式,即采用高八度,男女同唱G调,所有音符全在高音区攀爬,男演员演唱起来十分吃力,女演员则得心应手。

  但只要子不来,村里就会临时组个戏班子演两场,梆子一响,角儿吼两嗓子,人的心里就亮堂了许多,总觉得好日子不远了。老百姓的盼头就在这些梆子戏里。

  武忠的父母亲都喜欢看戏,小小的武忠跟在大人身后没少看没少学。母亲平素也爱唱戏,没有专门的师傅教,但她唱出来的戏,在几岁的武忠听来,和台上的演员唱得一样好。什么《打金枝》《算粮》《二进宫》等,渐渐都熟稔于心。

  武忠的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家庭妇女,时局动荡,家境贫寒,武忠和妹妹两人从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母亲身体多病,武忠一门心思就想学戏,挣钱给母亲治病。家里的活计多,武忠不可能每天都有时间唱戏,他首要的任务是干活。赶着一群羊外出吃草,走在坑坑洼洼的上,深一脚浅一脚的,他也不忘学着戏里的角儿唱一唱,手里握着的羊鞭就是道具,唱得来劲了,朝半空中挥一下。

  母亲看武忠是块唱戏的料,可却苦于找不到一个真正的行家教他。好在武忠的舅舅在当地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票友,会唱秧歌也会唱戏。武忠是个有心人,又极高,听舅舅唱戏的时候,他在一旁可不闲着,跟着“照猫画虎”,就这样耳濡目染,武忠觉得自己进步了不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组建了几个戏剧团,吸收了不少晋剧老艺人,下乡进行文艺慰问演出。第一次看见正式剧团演员的专业表演,加上行头、道具、妆容、音乐等硬件质量的提升,让少年武忠大开眼界,他觉得眼前这些唱戏的演员好让人羡慕,不仅被迎来送往,备受尊敬,而且听父亲说,这些演员平时什么都不干,专门学戏唱戏,最重要的是国家每个月还按时给他们发钱,和解放前那些唱戏的境况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听父亲这么一说,武忠就动了心思。

  恰在当时,因为受念影响,城里人学戏的少,肯让孩子学戏的人家就更少了。面对晋剧新生力量不足的问题,晋剧大师张宝魁(艺名“筱吉仙”)发起了“培养孩子学习晋剧”的,自己还招了几个娃娃,武忠从文水跑到太原就进了这个班。学期3个月,唱好了留下,唱不好回家。学戏苦得很,有的娃娃学了一段时间受不了,跑了,武忠下来。

  娃娃们汇报演出的时候,武忠已会了《打金枝》《二进宫》等,而且还看会一个戏,张美琴的代表作《走雪山》。武忠演的就是这出戏,评委们看完后说,这个孩子把老师教的戏全学会了,而且还自学,真是好样的。

  当时,晋剧大师丁果仙看过娃娃们的演出,回去也办了一个娃娃班。过了几个月,她所在的剧团和太原市戏剧团合作,把学晋剧的娃娃们集中到了一块。太原市的文化部门觉得这是培养戏剧人才的好办法,便接管了这个训练班。1957年,训练班被改为“太原市戏剧学校”,这是山西第一所戏校,也是山西第一批培养晋剧的娃娃班。

  丁果仙教武忠学戏,一招一式要求极其严格。武忠课上钻研,课下勤练。晚上宿舍熄灯,躺在被窝里还想着白天丁大师说的胳膊和腿儿抬到什么,并坐在床上比划着。第二天,东方刚刚泛白,武忠就跑到海子边喊嗓子、。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丁果仙手把手地把自己的晋剧代表作《卖画劈门》教给武忠,一字一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抠得极其认真,直到武忠把这戏演得出神入化,丁果仙看着没有一点点问题,这才放下心来。看戏台上的武忠演《卖画劈门》,俨然就是在看丁果仙演出,简直太像太逼真了。武忠原原本本地继承了丁大师的风格。几十年来,此剧久演不衰。

  1958年,出于对晋剧娃娃班的重视,太原市不惜重金请来四川戏剧艺术大师杨友鹤、曾、黄凯文传授孩子们技艺。当时培养的口号是“普遍培养,重点提高”,武忠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受到了特殊关照,当然吃的苦也比其他孩子多。别人一小时,他得练3小时,别人练50次,他得练100次。

  1959年,由于变声期的到来,武忠失去了戏曲演员赖以的好嗓子。那时,他的几个师兄处于变声阶段,陆陆续续不再唱了,戏团有些接不上趟,武忠便大梁,小生、须生、老生一块唱。到了变声期,他也没有放弃,仍然一人扛着多种角色,结果坏了嗓子。

  武忠面临着改行,但不唱戏就得回家种地。武忠嗓子坏了,心里还琢磨着怎么唱戏,试着根据自己的嗓子设计符合自己的唱腔。他看了很多大师演的戏,觉得京剧大师周信芳和蒲剧名家闫逢春的代表剧目《徐策跑城》里的有些唱腔,比较符合自己目前的嗓音条件。但是,这不是晋剧,不能完全照搬。

  武忠反复推敲,那时没有录音机和机,只好凭着记忆,一点点抠着大师们的戏,硬是琢磨出了晋剧版的《徐策跑城》。由于这出戏唱做念表都具备,很适合梆子戏演出,一经推出,即受到观众们的喜爱。在这出戏中,他汲取京、蒲剧营养,融合刀马旦、武术招数,创造了有别于京剧周信芳、蒲剧闫逢春的表演方式,使之成为有着鲜明艺术特征的“丁派”代表作,武忠由此被誉为“山西周信芳”。

  《徐策跑城》一剧不但唱响山西,也唱响了全国,成为晋剧的优秀代表作。武忠说,这是他的“救命戏”,从此开创了他人生的新局面。

  阴差阳错,武忠本来只是不想离开戏台,给自己的生活谋个饭碗而已,没想到却开创了晋剧新的流派风格。

  武忠发现师傅丁果仙和张美琴都是女声,她们能在高音区充分展示唱腔,而男演员尤其是嗓子变声后,那样的高度实在无法企及。于是,他研究琢磨梆子、川剧、上党梆子、晋中秧歌、北梆子这些地方戏曲各自的唱腔特点,想到何不将这些优秀的音乐元素拿来丰富自己的声腔,取长补短,进而更好地表达人物情绪呢?他给自己定位只能融化吸收而不拘泥模仿,从而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声腔,晋剧由此多出一个流派。

  关公戏也称“老爷戏”,这种戏从气质、神威到功架都较为繁重,难以把握,长期以来,这类剧目在晋剧界一直无人问津。1981年,太原市实验晋剧团进京汇报演出,京剧大师李万春看了武忠的表演,非常高兴,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后来,武忠有幸拜在李万春门下。

  就在当年,武忠随剧团在京演完又去津门演出,并师从天津京剧团厉惠良先生学了《古城会》。学成之后,厉慧良告诉他,回去一定要去请教山西京剧艺术家李铁英先生,让他再看看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才能更完美。回到太原,武忠马上登门拜访李铁英,再一次得到高人指点。

  京剧《古城会》中的某些唱段浑厚、铿锵、有力,武忠觉得这很适合变声后的晋剧男演员上演。于是,他将京剧《古城会》移植到晋剧中,并请山西著名编剧贾肯堂加工了唱词。

  1982年的一天,太原柳巷长风剧场,座无虚席,连剧院两侧都站满了看戏的人,晋剧《古城会》首次上演,剧中关羽的扮演者正是武忠,“勒马提刀珠泪掉”的关羽核心唱段,是整个戏的,也是晋剧名段,叫好声不断,掌声经久不息。有的观众说,好久没看见这么带劲的演出了,关羽还是男演员扮演好看,有气势。演出结束后,武忠听到这些反馈,觉得自己的心血和辛苦没有白费,得到了观众认可。在“全省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武忠荣获一级优秀演员。武忠首开晋剧“老爷戏”先河。

  “老爷戏”一炮走红,不断受邀到省内外进行巡回演出,影响也越来越大。后来,他又在晋剧《群英会》等戏中扮演关羽,使晋剧“老爷戏”日渐增多。许多年轻的男演员看到了希望,纷纷跟着唱、跟着学,有的拜武忠为师,有的跟着武忠的录音、视频学。这些后起之秀,极大地丰富了晋剧舞台。

  更重要的是,这些剧目的不断上演,一改往日女演员独霸主场的阴盛阳衰局面,标志着晋剧须生男演员从此舞台中央。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