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个论]聂日明专栏:减少京外招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4-9 19:36:3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日,公布的《市“十三五”时期教育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称“规划”)指出,在严控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儿童入学之外,未来五年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的京外招生也做出,压缩市属高校京外招生人数,普通高校不再新增招收京外生源的教育机构和办学功能,并减少中等职业学校京外招生。有学者认为开始全面的教育控人。

  的人口太多的原因之一是拥有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优质资源多了自然会吸引人口流入。以高等教育为例,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211工程”大学112所,有26所,占全国总数的23%,比第二名江苏和第三名上海两者之和还要多出5所。医院也是如此,不仅人均拥有的高等级医院最多,的高等级医院比全国其它多数地区的同类医院都要优质。

  这么多优质资源集聚并不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正常的理解,疏解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资源,消除了相对其它地区的资源优势,自然可以降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自2013年底提出严控特大城市规模以来,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着力疏解城区的非首都功能,将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向外疏解成为控制人口规模的手段之一,也是《规划》的主要背景。

  因此,《规划》提出要有序疏解部分教育功能,总体思是控制办学规模、减少京外招生、高校向郊区或京外搬迁等。由于管不到教育部及其它部委管理的高校,因此仅明确要压缩市属高校和职业学校的京外招生人数,但仍然提出要普通高校教育机构在京外生源招生。

  这些措施能否奏效?首先,学校的京外招生增加了学生向流动,这些学生在毕业以后也有很大概率留在工作,2014年,中央部属高校招生7.9万人、市属高校招生8.1万人、本专科招生8.8万人,而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仅有7.05万人,高校的每年京外招生不低于10万人,压缩京外招生在短期内自然能明显降低外来人口的流入。

  其次,高校压缩京外招生规模会有两种反应:第一,压缩招生规模;第二,维持招生规模,因而对京籍考生扩招。这两者对市属高校都不是好的选项。市属高校的科研实力都不强,压缩招生规模意味着经费、师资规模也要跟随下滑,在的高教体系中必然日趋边缘化。

  对京籍扩招也不是好选择。高校教育质量的好坏严重依赖于学生的素质,对全国招生意味着可以遴选全国的人才。有学者指出,随着招生的本地生源减少,市属高校京外招生比例和分数线一度攀升。招生重点再次侧重京籍意味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市属高校的地位同样会被边缘化。

  长期来看,随着京籍考生数量持续下滑,如果京属高校的京外招生被压缩至零,这些京属高校将面临要么关门、要么搬迁的局面。从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区域间资源配置均衡的角度来看,倒也不是坏事。

  但从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利益来看,这并不一定是好事。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目标下,市属高校的京外招生名额要压缩,的部属高校是否也要压缩京外招生名额?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画地为牢,各地的高校招生在行政部门的压力下,在本地招生比例过大,是区域间高等教育不平等的根源。近年来,在一些部门和高校的努力下,中央及各省份的高校都在压缩本地生源的比例。这些努力缩小了省际间高考的不平等。也是如此,2010年到2015年,教育部直属的高校一本统考生计划招生人数的减幅为27%。减少京外招生无疑是一个显著的退步。

  回到如何化解区域间高等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既然行政干预是不均衡的主要动力,那么减少行政对高校设立、财政拨款与经营的干预可能是更好的方式。例如允许地方及社会主体发起成立高校并给予更多的自主经营权,京外的好学校多了,京外考生自然也就不用盯着了。此次,有太多的部属高校,其经费由中央拨付,这些经费也应该交由地方支配,让地方有经费可以支持本地高校的发展,同样可以起到分流教育资源的作用。(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