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名家专栏> 文章内容

紫砂壶历史上的生产和营销

※发布时间:2019-11-28 21:46:4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紫砂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兴盛,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就是把紫砂壶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至 明万历年间,名匠辈出,各人自立门户,争奇斗胜,在制品的烧制技术上也得 到改进,使产品曾加了色彩和光洁度。万历以后,紫砂工艺形成了的生产体系,而进入百品况新的兴盛时期,聊生产茶壶,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

  明末,紫砂壶最先被葡萄牙商人带到欧洲,称为“红色瓷器”。(参见《宜兴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壶生产营销在国内盛行了 300 多年。在国外,它 也大为艺术界所珍赏,几乎是“茗壶奔走天下半”了。

  紫砂壶生产发展兴盛的原因,首先在于明代手工业劳动力的解放;其次是瓷器工业发展对它的影响;第三是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当然,陶都的“燃烧近 在咫尺,原料就在脚下,地处三省交界,运输四通八达,适应群众需要”则更是此砂壶生产集中、出品精良且经久不衰之主要原因。

  从明代万历年到清代乾隆中叶的 100 多年,是紫砂壶生产发展的兴旦期。这 一时期,紫砂壶名家名器众多,风格式样丰富多彩,不仅造型范围十分宽广, 而且其使用的成型工具和烧造技术也都有明显的改进和发展。这些成就,在紫砂 工艺史上是空前的,在这之前后都无法与这相比拟。

  这空前兴盛期的出现,主要是元代垄断工匠和技术到明帝国建立以后,逐步得到了解放,从而为发展手工业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在高度发展的明代手 工业中,陶瓷工业尤为明显。随着全国瓷器业的发展,民窑中杰出的造瓷名工陈 仲美、吴十九、周时通、崔国樊、吴明官等纷纷到陶都宜兴改业紫砂,促进紫砂工艺的发展。同时,从明代中叶起,社会上饮茶的风气和品茶的提倡,保全宜兴紫 砂壶广泛流行起来,并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致推崇。文震亨的《长物志》 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无土气,又无熟汤气。”李渔的《杂说》中赞美道: “苟壶莫妙于砂,壶之清者又莫过于阳羡。”徐喈凤在《宜兴县志》中也说: “供春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以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 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在的《宜兴瓷壶记》中也记有:“今吴中较茶 者,壶必宜兴瓷云。”周商起在《阳羡敬壶系》专著中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 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又近人过前人处也。”由此可见,当时紫砂壶生产的发 展、兴盛,也借助于文人饮茶风尚的盛行和诸多著述家的推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促使万历年间宜兴紫砂壶生产,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明代万历年间,宜兴的陶业生产方式是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实际上又是雇工种田、雇工制陶同属一个业户。明代中期起,出现的专业制陶。陶业生产集中于鼎蜀山一带,形成了手工业工场,并产生了工场主和窑户。窑户一般以独资经营为主,或以一个家族合伙经营。其时,紫砂壶生产开始盛行,名匠辈出, 名壶问世,产品不仅国内市场见俏,还向日本、欧洲、东南亚出口。

  到了清代,宜兴已发展成为全国日用陶重点产区之一。鼎蜀山一带,已是“商贾贸易重市,山村宛然都会。” “宜兴窑”、“欧窑”、“蜀山窑”,作为明清时期三大名窑而载誉于世。当时,紫涛壶生产迅速发展,产品的式样和风格比明代更为奇特,新品种也不断增加。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 砂壶,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于壶艺,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 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时人有诗赞美曰: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况求 鸣远碟。

  行会和公会组织:清光绪初年,宜兴陶业按其产品质地分为粗、溪、黑、黄、 砂、紫砂六大类行业,且各有行会行规。“不是同行,不得烧窑”,要烧窑就必 须入行,并须交纳较高的入行费。行会内部实行统一的议价并强制执行。对紫砂 壶的出品,其款式必须以姓名为记,不用商标;技术上实行严格保密,有“传 子不传女”的说法。1915 年,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黄货业公所、砂 货业公所、紫砂业公所以及溪货业行会正式成立,各自生产营销专业陶器产品。紫砂业分布在蜀山、潜洛、上袁一带,主要产品是紫砂壶、茶具、花盆、瓶、鼎、碗、碟、文房饰品和假山石景等精细工艺品与普通茶具。

  早在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阿拉伯地理学家爱垂西氏就撰文介绍质地极佳的宜兴陶器。至明代,宜兴陶器产品开始出口,远销海外。明崇祯三 年(1630 年),紫砂壶开始销往欧洲和暹罗(泰国),被称为“红色瓷器”或 “朱泥器”;均陶缸盆产品销往日本,被称为“海参器”。

  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起,宜兴陶器被东印度公司订购,运往泰国、绚甸和印度等国。康熙四十八年,人包特格尔在德累斯顿城仿制紫砂壶,并 撰有《朱砂瓷》的论文。乾隆四十五年西班牙国王查理士三世在布恩来提罗设立瓷 厂仿制宜兴陶器。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 年),宜兴鹊葛明祥、葛源祥两 兄弟烧造的均釉陶和其他窑户烧造的紫涛陶等产品,通过宜兴窑户开设在国内大中城市的陶器行、店,源源不断地销往日本、东南亚以及美洲、欧洲等地的国际际市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鼎山鲍陈廷敬后人氏、陈氏两家大窑户合资在新加坡 开办了“鼎生福”陶器店,直接经销大龙缸、洋坛、紫砂壶等产品,先后达 10 年 之久。宣统二年(1910 年)鼎山大窑户鲍明亮在上海开设了“鲍信源”陶器行, 专营外销业务。当时,紫砂壶除远销日本、欧洲、墨西哥、秘鲁、智利外,还畅销南洋群岛,南洋华桥特别喜爱紫砂壶,暹罗华侨还为紫砂壶镶金嵌银。嗣后,宜兴 窑户又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大城市开设“铁画轩”,“盛”、“豫丰”、“ 福康”、“葛德和”等陶器行、店,定制紫砂壶,上刻各店商号,销往国外。“铁画轩”是设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主要业务是出口欧洲、日本和东南亚。产品以优 美的书法著名。创办人为戴国宝。公司印记是“铁画轩制”,阳文篆书,外围以圆框或方框。“戴氏”方印是店东的名字,他也自署“玉屏”及“玉”。铁 画轩的出品上可能有陶工、刻工、公司或是东主等多个印章和签款。

  1912 年,鼎山大窑户葛逸云与日本商人和田一雄合资在日本大阪开设一家陶器店,经销紫砂壶、花盆和均陶孟、火钵、花瓶等新颖产品,年出口值约为 6~10 万元。从此时起,宜兴陶器出口量迅速增加,单上海“葛德和”陶器店,每年运销菲律宾的五元套“龙盆”罐就达 10 万套;运往日本的紫砂陶、均釉陶产 品壶、盆、火钵,年销售金额也由 6 万元增加到 15 万元。

  九年,宜兴龙缸作为皮蛋的包装容器出口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民 国二十年起,日本不断提高对宜兴陶器进口的关锐率,并在常滑等地方伉 制紫砂壶。及 1934 年的灾,削弱了人民的购买力,致使紫砂壶生产逐渐衰 落,出口量急剧下降。抗日战争开始,紫砂壶的外销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1954 年 10 月,鼎蜀陶器购销社成立,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大量出口紫砂 壶和龙缸。1956 年,紫砂壶年出口量达 28.2 万件。1957 年 10 月,陶都有 255 个 品种的陶瓷产品参加首届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经外商看样订货,成交额达 27 万元,出口主品先后由广州和上海口岸负责发运出口。1965 年,宜兴陶瓷产品 的出口量达 223.4 万件,比 1956 年增加了近 7 倍。至 1979 年,紫砂产品出口平 均单价由 10 美元分增至 50 美分。1979 年 8 月,宜兴陶瓷公司建立外贸科,具体负责紫砂壶等陶瓷产品的出口任务。同年 10 月,省与外贸部批准成立工贸 结合的江苏省陶瓷出口部,并在当年秋季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首次成交炻器45 万件。到 1980 年,宜兴陶器的出口量为 601.7 万件,比 1965 年增加169.3%,出口值为 539 万元。在 80 年代中,宜兴陶瓷工业不断加强对出口产品 的专业管理和计划调度,根据国外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对紫砂壶研制出各种档次的新产品、新品种、新造型、新装饰,同时还先后组织产品参加在 50 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展览会,采用多种形式宣传产品,增加紫砂壶的知名度和声誉,使紫砂壶产品参加国际循环的营销子越走越宽广。宜兴紫砂工艺厂还获得了江苏省 商检局颁发的出口质量许可证。为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宜兴陶瓷公司还改 变了经营方法,利用委托办理等形式,扩大出口创汇。陶都还采取召开“外资洽 淡会”和举办两年一度的“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以陶为媒,以艺会友。近年 来,紫砂壶产品通过多口岸、多渠道出口,出口量逐年增加。如今,被外国人士誉为“华夏明珠”的紫砂壶,已向世界 56 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出口值逐年增长。

  关于紫砂工艺对外技术交流方面,早在清光绪四年(1878 年),宜兴紫砂 艺人金士恒应日本常滑陶工鲤江高须的邀请,东渡日本,传授紫砂陶技术,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人。金士恒被尊奉为日本陶业先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