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后,报道说,其被“消费”的程度,已到了令人咋舌的“疯狂”地步。莫言的书、莫言的手稿、莫言的旧居,等等;甚至莫言一篇应景的白酒软文,一部并没有开拍的电视剧剧本,也跟着身价倍增;更有甚者,房地产和烧鸡的广告居然都开始大打“莫言”牌。
莫言的书获得热捧,自然在情理之中。但以他的小说《蛙》来说,2009年版27元,正在接受预订的新版内容只是换了一张封面,将“第八届茅盾文学获作品”换成“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作品”,价格便涨到35元,就很难以“情理”来考量。面对自己被“疯狂消费”,莫言自身为力,央视主持董倩像她的一样不能免俗地追问莫言“你幸福吗”,莫言回答曰“我不知道”,也许正有这个层面的因素。但有些事情莫言知道,而且是很清楚的,比如对待自己旧居的态度。莫言的二哥管谟欣说:“去年,政府曾经提出要修缮旧居,莫言不愿意。”莫言认为这样做,也完全没有必要给地方政府添麻烦,因此他不止一次打电话给当地宣传部部长,不同意修缮。莫言获之后,一度传出高密要重建莫言纪念馆,因为现在的莫言文学馆在高密一中里面,仅有两层小楼,展览面积也就千把平方米左右,不能满足接待需求。那么,莫言出生并生活了20多年的旧居,其修缮重新提上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莫言的故居是应当修缮的。虽然作为文化中心的京城,那里的名人故居也接二连三地厄运,但定睛看去,基本上都是因为它们的地理与惦记这块土地开发的人“争利”所导致。除此之外,名人旧居还是能够保留下来的。莫言旧居不存在“地价”问题,更是其“幸”之所在。莫言此番得,诚如某的大标题所言“梦见拉屎在裤子里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但“破天荒”的意味仍然不言而喻。从这点来看,其旧居的纪念意义已然超出了其家族本身,休言修缮,成为文物单位也是迟早之事。况且,如今的修缮,“麻烦”肯定是谈不上了,“”更风马牛不相及,相反,势必能够收获更多的回报,莫言对这一点委实倒不用担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应当尊重莫言先生的态度。如何尊重?我以为应该别像当下“过度消费”莫言一样,“过度开发”其旧居,尤其要注意旧居周边的“原生态”,故居的左邻右舍,背后蜿蜒流淌的胶河等等,令前来观光的人们若有所思,产生相应的联想。总之,没必要因为大兴土木而把四围拆个精光,让已经成为文化符号的“高密东北乡”的现实所在大栏乡平安村来个“旧貌换新颜”。这样说绝非空穴来风,把对象的范围无限扩大、注水,至于形成一个“孤岛”,正是各地一种很普遍的做法。
显而易见,过度关注莫言身上的“经济价值”,而有意无意地其“文学价值”,这个项带给国家的真正意义,无疑是典型的舍本逐末。我们打算在这条上究竟走多远,什么时候才冷静下来,还要拭目以待。但是,我也不认同一种观点,那就是文学界借机大倒苦水,什么如果只靠稿费生活,大多数作者处于清贫状态,绝大多数作家的收入比不上公司白领,。情况或许如此,但我们还得先看看那些“清贫”的作家究竟给社会奉献了什么,然后再问问社会究竟凭什么要“厚待”他们。他们还是拿出自己的真本领吧,寄希望于莫言获来搭一搭“改善”的车,恐怕没有希望,也不应该有希望。